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

菲律宾亚星国际登录 16 3

  

  在重庆原.聚场听了一场来自日本广岛的建筑师青山周平 的演讲:共享空间*未来家。本以为要听同传翻译,结果人家说一口流利的中文,汗!

  

  日籍设计师青山周平长着一张偶像派的脸,干净、文雅、恬静、谦和。因为在《梦想改造家》里逆天改造胡同老房成为焦点人物,可他在意的并不仅限于改善某个家庭的生活,而是对城市居住空间的思考。

  “家”是青山周平设计理念的核心,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所谓“几室几厅”的概念——事实上这位设计过无数好房子的建筑师,至今没有房产,和太太住在北京老胡同大杂院的出租屋里。在他看来,家可以在城市中无限延伸,这一理念也贯彻在他的生活及作品中。没有书架的书店、像家一样的家具店、共享到极致的青年社区……他的设计充满探索精神,又极具人文关怀。

  据说,如果没有活动或授课,他的一日通常这样度过:早上九点前起床,天气好的时候就骑电单车上班,大约会在路上花费半小时左右,边骑车边观察城市和城市的生活——对他来说,对周遭环境保持敏锐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。

  上午十点到晚上八点是他集中处理对外事务的时段,比如和同事讨论方案、勘查工地、和材料商开会等等。八点以后同事陆续离开公司,他才有机会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设计,往往会持续工作到凌晨两、三点才回家。周末也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,常常选择在工作室度过。

  

  刚来中国的青山周平,既不会讲中文、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技能,甚至连电费都不知道怎么交,只能和同事一起住在和东京差不多的公寓里,随着中文越来越好、中国朋友越来越多,青山周平的北京生活也越来越地道。他开始尝试着搬离公寓,来到真正的老北京胡同居住。

  “对我来说家的概念不等于房子,胡同里的家面积不大,人们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室外的胡同进行的,这样很多人的生活重叠在了一起,这种开放的状态接近于我理想中的家的状态。我认为的家应该是开放的,城市生活融入进家中,家的概念也延伸到城市空间里,同时我理想中的家也应该是和自然融合的。其实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未来的生活方式。”

  青山周平现在的家位于南锣鼓巷的大杂院里,房子是租来的,由他自己亲手设计,但只是对房屋做了一些简单的处理,全部装修费用据说只花了10万左右,大部分用在对生活必需的设施如卫生间、厨房的基建上,室内的装饰简单而克制。

  这样朴素的生活方式,和人们想象里,名设计师的生活相差甚远,青山周平却十分怡然自得。

青山周平的家

  “我们用那么多钱买三室一厅,两室一厅,我们为什么需要那样的生活方式?我们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样、吃饭一样,跟听音乐一样,更放松,更轻松,更简单”?青山周平演讲分享如下:

  大家好,我是青山周平。我是来自日本的建筑师。我平时住在北京,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,是我对家的概念的理解,以及最近一直思考的关于未来的家。

  为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家的概念呢?大家也知道,中国几十年的城市化的进展,很多在上海、北京的年轻人春节的时候回家,可能父母的家还在,但是那已经不是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了。他们搬到新的城市、新的住宅了。我现在如果回日本的老家,父母住的地方是我原来小时候住的房子,我小时候学习的桌子、用的房间都在。

 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是缺少家的概念的一个群体,包括他们自己在城市里面的家也一样。他们可能有小的房子,但是从早晨到晚一直在外面工作,晚上回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生活。这种房子也不能说是他们的家,因为家是家庭的容器,或者说家是家庭的衣服一样的东西。

  

  家庭一直在变化,家也一直在变化。我们的家庭原来是很大的家庭,可能在中国和日本都一样。过去十几个人一起生活,奶奶爷爷、爸爸妈妈、孩子孙子一起生活。这个情况慢慢变了,中国是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三个人,日本的话一般来讲就是爸爸妈妈两个孩子四个人,就是变成这样的一个小家庭的标准模式了。

  最近这个情况又有大的变化。现在上海、北京、东京这些大城市的家庭已经更多地变成了一个人的状态。

  可以看到,最多的已经变成一个人的家庭了。第二是两个人的家庭。我们所认为的四个人的标准家庭,已经变成15%左右的很小的一部分。

  

  所以现在我们思考家,或者思考未来的家的时候需要考虑这种情况。因为我们原来有这样的一个大家族,很多人住在一起,所以这种大家族的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,你可以教育、交流、体验,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在我们的家庭里面完成。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家庭,原来在家庭完成的这种行为现在到底在哪里完成?这是一个问题。

  

  我们原来的房子是这样子的,可以看到后面有山跟自然联系,可以看到中间有室外的部分。这个是对自然开放、对别人开放的,因为这是工作的区域,所以很多人可以随便进来。

  

  但是我们的房子慢慢变成这样子,也可以说我们慢慢被洗脑了,我们想象中的房子越来越多地变成这样子。

  

  这种房子的模式其实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久。我认为这个模式大概是工业革命的时候开始,也就是十九世纪末、大概一百多年前慢慢开始的。工业革命的时代到底具体发生了什么?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变了。因为噪音因为污染,我们没有办法在家里工作,必须要把工作和生活分离,工作的地方慢慢变成上面这样,生活的地方慢慢变成下面那样。

  

  

  家庭的、封闭的、私密的空间,一个我们脑子里面的家的模式就是这样开始的。我认为家跟房子不一样,房子可能就是物理的空间,可能就是我们的财产,但是家不仅仅是这些。

  家到底是什么?其实我最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。我看到一些著名的建筑师,他们最后给自己的家都很小,但又很自由。比如,法国的柯布西耶在海边给了自己一个14平米的小木屋,称这里是自己的最后归宿。

  

  中村好文介绍在山顶给了自己这样的一个小屋,想想也是风光无限。在这样的空间了,是不是觉得自己距离自然、距离美景更近?

  

  还有一天可以拆卸组装的房子,你想住哪里就住哪里,因为它小而轻便。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我在中国11年了,其中的7年一直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面。我对家的理解,我对家的概念的思考,都是从我自己在胡同里面生活的经验来慢慢形成的一个概念。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这个红点就是现在我住的地方,在北京的二环内,是老城区。

  

  这是我现在住的房子。其实很小,大概四十平米左右。左边是我家,对面是一对年轻夫妇,中间有一个院子。

  

  下面这个图里,是从我家走路两三分钟的距离的一个菜市场。对我来讲,其实这个地方是我的冰箱的一部分。我家的厨房很小,但是我有它,我需要菜的时候就走几分钟就可以买回来新鲜的菜。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

  

  一样的,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客厅,其实这是我的客厅的一部分。

  

  我的客厅很小,我可以去这个餐馆吃饭,另外一个是意大利人开的意大利餐馆,我可以选不同的有意思的好吃的菜。

  

  

  我要工作的时候可以去这个咖啡厅,其实这个是我工作的地方,我的书房。

  

  如果我要喝啤酒的话也可以去这个地方,其实这家也是专门自己做啤酒的地方,离我家也是三四分钟的距离。

  

  所以其实我家没有书房,我家的厨房很小,客厅很小,没有健身房,但是后面各种各样的点都是我的生活范围。这是我的家的一部分,家的延伸。这个对我来讲是胡同的家最有意思的一点。

  

  我们在胡同里面经常看到这种情况。

  

 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不穿衣服,但是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胡同的生活方式。我也在胡同里生活了几年,理解了他们。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间,他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,他们家的客厅,或者他们家的哪里哪里——为什么在自己的家里面要穿衣服。

  这个对我来讲很有意思。我相信他们如果是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,如果超出他们心里的家的范围的时候,他们一定觉得不好意思不穿衣服。

  所以我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,家应该跟城市融合在一起。城市可以引入到家里面,家可以延伸到城市里面。家应该是跟自然有关,跟生活有关。在这种基础上,我最近一直思考未来的家到底是什么。

  我们大概十几个建筑师,在中国各地一起研究中国的家的未来,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未来,各个建筑师都有不同的主题,我自己的主题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。

  它的题目是“四百盒子的社区”,这个研究项目我们一直在做。

  

  在日本,这种共享社区越来越多。这个是日本的案例。这是他们的公共客厅,下面是餐厅,后面这个地方是厨房。后面这个白色的盒子是每个人的自己的房间。个人的房间其实很小很小,基本上是一张床、一个衣柜,其他的都没有。没有洗手间,没有淋浴,没有厨房——这些是都是公用的。

  

  

  你们不要以为这个只适合单身,其实也有家庭。

  

  我们需要用那么多的钱买三室一厅、两室一厅?我们为什么需要那样的居住方式?我们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样,跟吃饭、听音乐一样,更放松、更轻松、更简单?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。

  (青山周平擅于在日常中捕捉吉光片羽。有一次在上海高架上看到一位伫立于窗口的中年妇女,边端着饭碗边眺望街景,旁人只道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琐事,他却觉得很有意思:“我觉得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自由的。她这样吃饭一定是很开心,很舒服。我们的生活方式本来是跟两室一厅,三室一厅这种户型没有关系。 ”)

  其实我很多设计的灵感,是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得来的。这个是我家对面的胡同的一个场景,每天都是这样子。

  

  他们把自己房子里面的椅子放在胡同的公共区域里面,我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胡同里面的家具。

  这个可能是他的晾衣杠,因为他们家里面没有地方放这种东西,或者在房子里面通风不好、采光不好。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外面,但是又不想别人拿走,所以用这种链子来连接。

  

  这个是桌子,可能他的房间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工作,所以他把自己的桌子放在公共区域里面。桌上是几个要发的快递或者要收的快递,这是他在工作的一个场景。

  

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。可能这是已经七八十岁的老阿姨的凳子,后面这个地方已经弯了,下面的这个垫子也可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自己的一个创意。她不想别人拿走,所以用这种金属的链子来连接。

  

 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,阿姨已经放弃了这个凳子的使用权,但是她不放弃所有权。一般来讲是我所有的东西我使用,别人所有的东西我不使用,这是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个规则。但是我们在胡同里面看到的是“所有”和“使用”之间很暧昧的关系,这个很有意思。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设计师应该要养猫,因为猫的生活很自由,猫想呆的地方都是好地方。而人的生活却相对而言更固定,无论四季或早晚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、睡觉……这些方面可以向猫学习。

  

  我认为北京胡同的共享社区、共享生活就是这样半公共的家居空间。所以我们的方案就是房子可以变成这样,一个有点像盒子、有点像家具一样的东西。

  具体来讲,中间白色的地方是一个盒子——大概是刚刚可以放下床的一个盒子,中间是一张床,周围红色的地方是各个家具。

  家具各种各样,有杂物柜、玄关柜、书柜、衣柜,各种各样的柜子、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有,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或者生活方式来选。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

音乐客户端研究(音乐app使用情况市场调研)-第1张图片-亚星国际官网

  

  这个盒子你可以租一个,也可以租两个、三个,如果你需要的话四五个也可以。你可以住在一个盒子里,其他两个用于其他。

  

  

  如果你多装一些书架的家具模块的话,这个盒子可以变成书店;如果是衣柜模块装得多,这个盒子也可以变成服装店。它是你可以根据需求来租的。

  

  平面的话可以看到,这里各种各样的盒子都是他们住的。有书店、咖啡厅,有卖花的、卖衣服的。中间这些地方是卫生间、厨房和淋浴间。中间比较大的这个盒子是很大的一个电梯,因为这个电梯很大,所以可以直接把这个盒子放在电梯里面。

  

  也可以上到二层三层四层,天气好的时候其实可以去屋顶,在屋顶上睡觉。因为这个盒子都可以动,所以其实根据他的使用方式,有时候可以做这样几个不同的活动。

  

  如果需要的话,比如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,可以把盒子一起挪过去,空出这样的一个大的活动区域。如果大家一起把所有的盒子都往里移动的话,我们可以做一圈这样的一个公共的区域,可以做马拉松、跑步等类似的比赛,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考虑。

  

  

  “未来的空间是共享的,咖啡馆、酒吧、书店甚至小卖部,这些都是具有家的潜质的地方。”

 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强调“我”,失去了很多成为“我们”的机会。而我设计的这个原.聚场就是充分考虑到这一点,希望这个空间成为大家的第二个家,连接各个家庭。

 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们这样的想法有点太理想化,但其实现实已经快落地了。福建一个有点怪有点钱的小伙子看到我的设计很感动,他在当地正好有点地,就找我去落地了。这次大概可以设计40个左右的盒子,一楼可能是办公场所的盒子,二楼是咖啡啊、餐厅啊这样的,三楼是居住的。正好他有些钱,也想有些改变和尝试,我们就去了。将来你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共享社区的,我就是尽量创造一种没有界限的空间,把城市空间更好地与大家连接。谢谢大家!

  

  欢迎关注《财经生活家》

标签: 音乐客户端研究

发表评论 (已有3条评论)

评论列表

2024-12-21 12:26:40

生活了几年,理解了他们。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地方不是公共的空间,他们觉得这是家的一部分,他们家的客厅,或者他们家的哪里哪里——为什么在自己的家里面要穿衣服。  这个对我来讲很有意思。我相信他们如果是去稍微远一点的地方,如果超出他们心里的家的范围的时候,他们一定觉得不好意思不

2024-12-21 15:53:27

楼是居住的。正好他有些钱,也想有些改变和尝试,我们就去了。将来你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共享社区的,我就是尽量创造一种没有界限的空间,把城市空间更好地与大家连接。谢谢大家!    欢迎

2024-12-21 08:18:30

的家到底是什么。  我们大概十几个建筑师,在中国各地一起研究中国的家的未来,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未来,各个建筑师都有不同的主题,我自己的主题是年轻人的共享社区。  它的题目是“四百盒子的社区”,这个研究项目我们一直在做。    在日本,这种共享社区越来越多。这个是日本的案例。这是他们的公共客厅